当前位置: 中国十大品牌网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无人超市仅仅只是少个收银员吗?

来源:中国十大品牌网| 2018/5/22 13:26:29|

    亚马逊的Amazon Go、缤果盒子、淘咖啡……近段时间以来,与无人超市有关的消息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作为消费者,看重的是新奇的购物方式和不一样的购物体验;在技术专家看来,无人超市节省多少成本只是表面现象,掌握顾客的购物习惯和大数据后精准营销,才是最终目的。

    “无人超市”到底靠什么来实现无人?从公布的视频来看,亚马逊使用的是纯计算机视觉技术,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高级技术专家曾晓东表示,淘咖啡混合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并叠加了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非配合”的意思是在用户无感知的状况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实),来识别人和商品,降低误判率。

    “传感器感应主要是感应商品的信息以及定位商品的位置。生物识别技术主要用于根据用户的身体特征完成身份核实。它们能够辅助视觉技术做商品和用户的识别。”曾晓东介绍说,正因如此,在同样200平方米的超市里,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Amazon Go能支持20人同时进店购物,淘咖啡能支持50人。

    在淘咖啡开业以前,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的工程师们作了一次内测,“精心”制造了各种混乱,比如把商品放进书包里、塞进裤兜里;多人拥挤在一个货柜前抢爆款;戴墨镜进店……从内测来看,用户戴着帽子或者墨镜进店基本也能识别,商品放在包里或口袋里也都可以被识别到。目前身份误识别率是0.02%,商品误识别率为0.1%。

    比较国内外已经亮相的诸多无人超市,它们主要的不同点有两个:一是规模,二是技术。

    从规模上来看,已经商用的未来说、TakeGo,占地面积只有10到20个平方的迷你超市,限制了同时进入顾客的数量。未来说性价比高,可复制性强。结算时,顾客通过结算通道,扫描后屏幕上确认付款即可,门同时打开。

    快猫和TakeGo使用纯计算机视觉技术,它们提前将商店中的货物信息通过摄像头记录在数据库中,只要客人拿起商品,摄像头对商品作出图像识别来确认购买订单,但正是因为纯计算机视觉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实际体验中会有不少异常错误出现。

    “大块头”的Amazon Go和淘咖啡都还没有投入商用。Amazon Go开了无人超市的先河,但缺点在于纯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成本过于昂贵,商用难度很大。同时由于人与人,人与商品之间会有遮挡,因此在客流密集的货架前准确识别难度依然很大。此外,也有专家吐槽说:Amazon Go的识别规则太君子,它假设当客人拿起一款商品后又不想要了,是会自觉放回原处的。但现实中顾客在超市中乱放商品的情况随处可见。

    以此观之,无人超市现在要么还不够大,要么还不够准。那研发无人超市的商业逻辑在哪里?

    顾客从进门到出门,所有一举一动都能数字化,并且能被捕捉记录。这些信息回流到云端后,通过算法模型,可以得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男人和女人各自进店最集中的时间段,大部分人逛超市最喜欢走的路线是怎样的,哪些商品被拿起又放回去的频次最高,哪些商品最常被客人毫不犹豫地带走,货架最高处的商品是不是许多人想拿但够不着最终放弃了(这说明当地人身型偏小,是时候调整货架的高度了)。它甚至可以作出一些预测。比如,传感器感应到进店的女客人很多都是穿高跟鞋的,敏锐的老板就会在女鞋区多放些半跟鞋垫和脚踝磨损修复霜。

    未来,无人超市应该是这样的存在:每位进店客人都会被单独辨别;每一个商品都是数字化的商品,每一个订单都是数字化的订单,支付是电子支付。无人超市不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酷炫,我们更希望它能带领线下实体店开拓出零售业的新大陆。